其實,我是最沒資格談論「英文」的。
我自認從小就和英文是絕緣體,我恨死英文,特別是以前國中英文老師,他知道我英文極差,所以每次上課都給我五個單字,接著叫我每個單字寫一千遍。
長大才知道對英文的恨來自英文老師,並非英文。
恨的可怕之處在於會使人恐懼,甚至焦慮,最後讓人轉化成一種習慣。所以有時你恨一個人,不是因為恨意,而是習慣的驅使。
因此,我害怕英文,從小就是一種習慣。一直到出社會求職,看到公司的求職條件開出英文能力的需求,我幾乎都會自動放棄和跳過。
我的求職經驗好比一場跳棋遊戲。後來也發現,即使我進到一間無需英文的公司,如果某天公司突然要外派,像我這種人自然也會被主管跳過。所以更確切來說,職場是一種你來我往的跳棋遊戲。
然而,我對英文的真正認識與喜歡,是從旅行開始的,而且是在中國。
起初,我以為會到中國旅行的外國人,肯定是懂中文才敢到中國。但我遇到十個外國人,懂中文的大約二個,另外八個都只會你好或謝謝別人。他們常說「I don't speak Chinese」而非「 I can't speak Chinese」,當時我並不以為異。
外國人並不會因為不懂中文而感到自卑,所以才不會用「 I can't 」,或許這股自信來自民族優越感,但我猜大部份的原因來自「不懂的東西,與其花時間自卑,不如儘快學會。」的價值觀影響。
這個中國經驗,讓我不斷反思與檢討,有沒有可能因為恐懼英文而拒絕別人也侷限自己。雖然旅行時,遇到一些歐洲、南美洲,非英語系母語的朋友,他們經常告訴我:「不要害怕英文,多講就會了!」但當時我沒有足夠的慧根。
因為這個深刻體悟,日後我花了許多時間去主動「喜歡」英文,而非被動「克服」。更進一步的把恐懼的壞習慣改掉。
某次和朋友聊天,他說外國人其實很納悶為何臺灣人經常把「I can't speak English」掛嘴上,甚至連我自己也是。我隨之晃然大悟,又是自卑和恐懼英文的原罪在搞鬼。
現在遇見外國人或是別人在用英文聊天,我都會厚臉皮的說「I don't speak English」,心中也有了一些莫名的自信,接著再偷偷把股正向力量拿去練習英文,這個效果還挺不錯的。
倘若,不離開臺灣去旅行,我可能會永遠害怕英文,除了會花一堆錢去美語補習班增加自信,甚至會說一輩子的「I can't speak English」。
謝謝這一趟旅行,幫我省去許多不必要的補習費,更教會我「不懂的東西,與其花時間自卑,不如儘快學會。」